输入格式
第一行,包含两个正整数 n,Q,表示数组长度和操作次数。
第二行,包含 n 个空格分隔的非负整数,其中第 i 个非负整数表示 ai。
接下来 Q 行,每行 2∼3 个正整数,表示一次操作,操作格式见【题目描述】。
输出格式
对于每一次类型为 2 的询问,输出一行一个正整数表示答案。
3 4 3 2 1 2 3 1 3 2 2 2 2 3
1 1 2
说明/提示
【样例解释 #1】
在修改操作之前,假设 H 老师进行了一次插入排序,则原序列的三个元素在排序结束后所处的位置分别是 3,2,1。
在修改操作之后,假设 H 老师进行了一次插入排序,则原序列的三个元素在排序结束后所处的位置分别是 3,1,2。
注意虽然此时 a2=a3,但是我们不能将其视为相同的元素。
【样例 #2】
见附件中的 sort/sort2.in 与 sort/sort2.ans。
该测试点数据范围同测试点1∼2。
【样例 #3】
见附件中的 sort/sort3.in 与 sort/sort3.ans。
该测试点数据范围同测试点 3∼7。
【样例 #4】
见附件中的 sort/sort4.in 与 sort/sort4.ans。
该测试点数据范围同测试点 12∼14。
【数据范围】
对于所有测试数据,满足 1≤n≤8000,1≤Q≤2×105,1≤x≤n,1≤v,ai≤109。
对于所有测试数据,保证在所有 Q 次操作中,至多有5000 次操作属于类型一。
各测试点的附加限制及分值如下表所示。
测试点
|
n≤
|
Q≤
|
特殊性质
|
1∼4
|
10
|
10
|
无
|
5∼9
|
300
|
300
|
无
|
10∼13
|
1500
|
1500
|
无
|
14∼16
|
8000
|
8000
|
保证所有输入的 ai,v互不相同
|
17∼19
|
8000
|
8000
|
无
|
20∼22
|
8000
|
2×105
|
保证所有输入的 ai,v互不相同
|
23∼25
|
8000
|
2×105
|
无
|